說出真實

最近發現,我從很久之前就有蠻多想寫下來記錄卻沒寫的話,之前以為自己是太懶沒動手記下來,直到這陣子才發現,其實有另一部份的是擔心自己寫出來的不被接納,也就是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議題。


直到有整合和療癒了部份這議題的創傷,現在的我覺得,天啊!我之前沒寫下來,才是對不起我自己吧?我竟然還是因為太顧慮他人的眼光,而在在壓抑自己的感受,真的是太傻了我。


只能說雖然持續的吸收和學習他人如何整理自己的經驗很重要,但這些要自己實際上有實作才是真的!只是這牽扯到創傷和潛意識(頭腦知道要改變得卻行為上做不到),還要持續釋放環境給的壓力和過度自責,更要拉回焦點到自己身上,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等,當意識清明了,才能有行動力。可以說真的不容易。


說回標題,我從以前就常常會被人找一對一詢問一些對人生事件的看法或該如何處理等的時候,雖然我被問的時候,內心會先對自己充滿問號?為何這樣的我會被大家找呢?包含朋友、同事、長輩等等,但我都是有相關經驗的話,立即有什麼想法冒出就說;若沒有,我就會提出我看過身邊的經歷或聽過的類似「模式」,整個過程從頭到尾是如何運作的?和最重要的心理素質(如正直、勇氣)來搭配實際行動來使用等等,再添加一些我認為該注意的點有哪些。然後最後我都會強調,主控權要拉回自己身上,也就是要練習穩定自己。畢竟,人的問題都是人際關係方面的議題,界線的練習是一輩子的課題,我自己也是不斷在自我修正和檢討的路上。


之前也有人說過我的特質就是類似「顧問」或「老師」之類的角色,是會讓人想請教的對象。或是「當碰到卡關或障礙時,不知為何第一個想到就是找妳」或「就覺得找妳可以聊這些話題,一些想找人聊但跟身邊的人講不出來的話」等等之類的,像是把我當諮商師一樣的角色,總是讓我受寵若驚。


自己想想可能是因為自己就有找諮商師對談/治療的經驗吧?現在社會,大多人還是不認為找諮商師諮商,是個可以隨時就下決定的選項。總是會有「有問題的人才會去找」或是「被知道會覺得很丟臉」等等各種不同的刻板印象,顯示了這個社會對心理素質和狀態還不夠一般正視或尚未去污名化的現象。


目前大多數的教育還是停留在「身體受傷了知道要找醫生」,而心理上情緒上的阻礙或失落的狀態,卻沒有多少相關教育或著墨,真的是很奇妙的現象。幸好,心理相關的資訊書籍在市面上越來越流通,也突顯了這是未來的時代課題,也可以說就是現在進行式。


總之,我喜歡這句在湛宇天夜部落格看到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們能去正視心理狀態,甚至將心理諮商當成是心理狀態的健檢。」我也這麼認為,能去正面面對過去不願多談的這種心理話題,才是正向、積極和趨於真正身心健康的態度。


再説回標題(天啊!現在才進入正題XD),我發現我在和某些對象進入對談或諮商模式的時候,我潛意識會主動去觀察這個對象,除了聊的內容,他真正需要的是什麼的態度?像是他如果陷入很封閉、過度否定自我的狀態(如自我價值感低落、沒信心等)我會以溫和的態度去鼓勵和接住他;因為這時候再給他過度理性的意見和要求,這無異是在繼續加深他對自己的自卑,讓他再更縮回去,對他真正需要有勇氣去面對人生關卡,根本沒有幫助還可能讓他更逃避。


但我也發現有些人的態度,是反覆的只想要我給糖吃或想被討好、想聽好聽的話而已,像是覺得全天下的人都是錯的,只有自己都是對的的那種態度,或是會問「我這樣做和怎麼樣反應,已經很厲害了吧?」「別人怎樣那樣⋯⋯有問題,我這樣才是對的吧?」等類似陷入批判或錯都在別人而與他無關,他才是受害者,;但聽起來反而是他的思考或行為模式是偏向投機取巧的或不恰當的心態,才讓別人對他有過度的防衛或抵抗反應。需要釐清因果關係。


這樣的人,我不會配合他討拍或索取認同的需求;我反而會用客觀的角度,持續地拉回他失焦的焦點回到事件本身,來就事論事,以檢視之後能改變的行為模式。而這樣的人,在年長的人身上其實還不少見,像是真實的他的形象,是個討拍的大寶寶,只是他的外在是個長輩,是個持續自我分裂的狀態。


他可能更真正需要的是,點出他內在深層的傷或在逃避的情緒、或是個受創受壓迫的經驗,導致他覺得都是別人都對不起他,他覺得自己最委屈,所以更要對身邊的人予取予求,以補償他自己認為過去所遭受的不公。但實際上卻在持續與他人的互動關係裡面,失去了分寸、過份侵犯他人的界線,甚至陷入了「我都是為你好之名,實質上是控制之實」的過度恐懼裡。


他勢必需要參考客觀的聲音、理性的角度和他人對世界的認知,還有最重要的是,他願意劃開他給自己的泡泡,一個像是包裹住自己對這世界的濾鏡,是種不真實的投射。但當他還不願放下這泡泡,他只會覺得自己都是對的、錯都在別人身上。甚至別人應該處處配合他、讚美他或無限包容他,像是在討愛的小孩一樣;進而看不到別人真實的模樣或是各種世界真實的模樣。


討論的過程中,我會很理性的就事論事、替他的需求分析,當然最後還是把他生命主控權交還給他,讓他自己下每個決定。但更多的時候,卻一直反問我為什麼都不說更多好聽或讚美他的話?或是為什麼都是他要檢討,而不是別人的錯?


我實在是?滿頭問號?會覺得我說這麼多,我是在浪費時間嗎?但我還是會持續保持冷靜和耐心、不斷重複或試圖更清楚的表達,進入去角色化、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角度去檢視事件,這樣的深度對談過程,是要來協助他去正面面對事實,以及用各種角度去檢視自己的特質哪裡需要再加強?或一起尋找可改善的空間在哪?


這樣的過程,其實是在找回自己對生命的主控權,讓自己有能力去改變,而不是等待外在世界的改變、繼續沈迷在他人的重要性大過於自己和外相的迷霧裡面,持續地在鬼打牆模式裡。畢竟,我如果只發糖吃和摸摸頭,那不就對事情沒有幫助,而且還把他當成是不懂事的小孩一樣只給安撫嗎?


但通常,多數時候這樣的人,會突然惱羞成怒。甚至馬上搬出「我是你長輩,你怎麼可以用這種態度跟我說話?」「我們交情這麼久了,你怎麼不能說一兩句好聽話來聽聽?」等索討的模式在回應,而迴避剛剛探討的角度,不願深究。我就會覺得好吧!你其實只想聽好聽的話、甚至是阿諛奉承,更甚於想探究事情的真相。其實也就是只想繼續活在自己的框架或泡泡裡,沒有想真的跟他人真誠的連結。再繼續這樣下去,也只是浪費彼此的時間,我們不如還是把這時間還給彼此,別再互相蹉跎。


過去總會認為有的人時間到了會改變的,面對他可能後續一而再再而三重複來討糖吃,我還是要保有一樣程度的耐心才行。但其實現階段我領悟到了,更有智慧的方式,是「把時間留給自己」或是「留給會珍惜這段時間和真正覺得需要的人」身上,而不是把寶貴時間留給重複鬼打牆模式的人。還有,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我不是菩薩,不是來度化眾生啥的。而且他說不定只是單純想聊天打屁而已,我太認真的回應也是給對方一種壓力。


總之,其實是時間的運用上,要對得起自己才行,各種意義上。我的時間是我的資源,要如何運用是我的決定,我現在更重視想多照顧自己的心意,我也有自己的創傷和身體狀況要面對。之前想方設法的照顧別人,不管是實質上或精神上,也要有明確的底線。也學到,停止餵養討拍的鬼打牆模式,也是種讓自己和他人都回到各自的課題上,持續練習界線的課題。凡事無愧於自己,便可。

留言